7/16/2007

為前端架構師正名

[轉] 在藍色上看到一篇帖子《是時候了,前端架構師》
原文是

一直以來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一些人所做的工作,大多數人都叫做UI Designer,而更多的人看到這個詞的時候總是和Art Designer掛鉤,就是俗稱的美工。從我工作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很厭煩這個次,不過多數人都叫習慣了,所以沒辦法改口,那麼我們來看看Garrett Dimon是怎麼樣定義這樣一個職位的:

引用內容 引用內容
This isn』t a short or simple list, and while a front-end architect shouldn』t know each of these topics inside and out, they should know enough to discuss the finer points of any of the following:


這並不是一個扼要和簡單的清單,對於下面的主題/技術,前端架構師也不能僅僅滿足於瞭解一下的裡裡外外而已,而是需要足夠的深入研究,並有自己出色的見解。

XHTML
CSS (1,2, and 3)
Cross-Browser and Cross-Platform Compatibility 跨瀏覽器和跨平台
DOM Scripting DOM腳本編程
AJAX
Flash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and Graceful Degradation 漸進增強和適度降級
Accessibility 無障礙
Usability 可用性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信息架構
Interface Design 界面設計
Visual Design 視覺設計
Presentation Logic (ASPX, Rails Views, etc.) 表現層邏輯(APSX, Rails視圖等)
Business Rules & Logic 商業規則和邏輯

很明顯,UI只是Front-end architect 的一部分,而其他的部分或者和程序邏輯有關,或者從用戶使用心理相關,或者與商業運作有關,總之Front-end architect做的事情很雜,基本上含括所有WEB開發的職能。

然後看了一下國內和國外一些看過這個文章的Comments:

國內的基本上是說這樣的角色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一個人做不了這麼多;其次,在開發中一些Developer注意一下,也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他們只是說明了這個角色在編碼方面的問題,而首先他們認為做了程序就不可能去搞界面設計,而忽略了其他的職能。

而國外的註解,很明顯多數人接受這個角色名詞,並且將這個新的角色作為自己將來的目標。Nobody said impossible.

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將來WEB開發的分層了:

引用內容 引用內容
需求調查
確定需求
整體架構
前端架構
後端架構
部署結構
測試過程
質量監督
改進過程


以前的開發過程完全遵循一種老的應用程序軟件開發流程,所以把絕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前端架構上面,而後端的邏輯算法優化,部署優化都沒有誰去重視。所以整個項目開發的質量最多停留在優秀的軟件開發層面上,但是作為WEB開發來說,只是一個極差的東西,至少在最終用戶看來是這樣的。

而作為WEB項目最終是展示給用戶使用的,用戶群體之大,絕對是桌面應用程序的數倍。所以有很多問題並沒有人去發現。

接著就是WEB後端與部署方面的優化,全球能做好的,目前看來只有微軟,GOOGLE,Yahoo,網易這幾家,因為他們的WEB開發已經作為一個完整的項目流程來處理,而且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也有一套成熟的開發體制。

為什麼我沒說到騰訊,YOUtube,Myspace等等這些現在當紅的網絡項目,因為他們做的非常不夠,前端上看上去非常不錯,應用也很討人喜歡。但是從整體看上去,他們的跨平台性,應用效率等方面做的相當不夠,特別指出的就是騰訊,他們的應用永遠在IE,就是說最多是在國內牛一牛。

後端和部署的優化我相信很多人都沒接觸過比如4層分離開發,F5,CND,集群服務,大規模WS部署,AI管理等,所以都停留在項目能運行,不出錯就足夠了。

所以目前的WEB開發還沒有到火候,真正的WEB開發不管在前後,還是部署,運營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們去仔細考究,並且認真改進這些過程的,我們其實要做的還有很多。

沒有留言: